黃鱔養殖路上追夢人—記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童國兵 |
2018-07-25 21:01: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仙桃水產 瀏覽量: 20011 次
我要評論 |
| 在黃鱔養殖界,童國兵是無人不知的“土專家”。“省人大代表”“省科普帶頭人”“市勞動模范”“十佳創業能手”“優秀農民企業家”等頭銜是鄉親們對他的印象。
他憑著自己勤勞的雙手和聰明才智,艱苦創業,帶領廣大養殖戶走科學發展道路,成為仙桃最大黃鱔養殖專業合作社的大當家。合作社擁有鱔魚養殖面積12280多畝,掌管著220戶合作社員的發展,帶動31家家庭農場,并引領著黃鱔產業振興鄉村大計,年產值達3.4億元。

潛心學習  科學養殖
童國兵曾經開過小餐館,經營過小商鋪,長途販運過農副產品。2002年春節,童國兵決定把發展的目光鎖定在家鄉“希望的田野上”,從事人工網箱養鱔。當年租用魚池10畝,插網箱180口,投資近10萬元。
通過一年嘗試,他在實踐中了解了鱔魚一些養殖規律和習性,如何提高養鱔效益是他思考的第一步。市科協、市水產局推介的黃鱔養殖技術資料給了他極大的啟發,他確定了走學習、實踐結合之路,大小書店都跑遍,購買了不計其數養殖黃鱔、繁育、防病等書籍,抽時間學、擠時間學,邊學習邊實踐,總結出的人工網箱養鱔養殖經驗得到豐厚回報。
隨著人工網箱養鱔技術普及,參與養鱔的農戶越來越多,導致進苗難、進苗貴,且質量沒有保障。 2003年,他調整思路,在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開展規范化、標準化養殖,確保產品質量安全。當年,他探索黃鱔越冬技術,破解安全越冬難題,把一年段養殖變成兩年段養殖,小面積嘗試,黃鱔“兩年段”養殖獲得成功,單體重量增加,加上錯峰銷售,收入成倍增長。科學養殖獲得了豐厚回報,一個科學發展黃鱔產業的夢想在他心里發了芽。

科學普及  共同富裕
童國兵養殖鱔魚獲得成功的消息,引起了極大的轟動。
2004年初,鄉親們紛紛跟著童國兵學習兩年段網箱養鱔技術。20多戶農戶200多畝面積插網箱6000口。童國兵把池塘當教室,手把手地教,從建池、插箱、進苗、預防、調水、喂養等過程悉心傳授,對于個別困難的村民給予經濟援助。2015年4月,童國兵被推選為合作社理事長,洪淵澤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正式成立。童國兵作為組織者和創建者,為156戶社員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覆蓋服務,從技術、資金、銷售等方面多渠道、全方位為社員排憂解難。一幫十,十帶百,黃鱔養殖在仙桃形成規模效應,仙桃黃鱔在全國市場擁有了定價話語權,一個產業振興共同富裕的夢想在他心里扎下了根。

科研合作 創新發展
黃鱔為雌雄同體,苗種人工繁育是個國際性難題。人工養鱔受制于野生資源,同時存在著成本高、幼鱔不適應環境死亡率高等問題。苗種,成為黃鱔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攻克鱔苗的繁育成為養鱔戶共同的難題。童國兵走出去,請進來,進院校、詢專家、求教授、找同行、尋科技,向多名教授咨詢,攻關黃鱔仿生態有土繁育技術,并于2013年7月仿生態有土孵化鱔苗獲得成功,申報了“黃鱔仿生態有土繁育的方法”等二項發明專利,“黃鱔親本快速分離”等三項實用新型專利。
2016年初,童國兵參加省科協農技協年會,得知上海農業科學院周文宗博士團隊攻克了黃鱔工廠化育苗技術。在市科協引導下,他六趟赴上海,均被婉言謝絕。8月中旬“七顧茅廬”,終于獲許到周博士團隊的常熟“稻鱔共作”實驗基地參觀學習的機會。市科協及時跟進,申報建立了院士專家工作站,促成上海農業科學院與他簽訂了長期技術合作協議,委派三位博士現場跟蹤指導。目前工作站興建了80畝“稻鱔共作”示范基地、4200平方米的黃鱔溫控智能繁育場、8000平方米黃鱔暫養溫控大棚、20畝黃鱔繁養科技示范園、600畝黃鱔稻田有土繁育仿生態示范基地。
為了把黃鱔產業做強,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提高附加值,2017年,童國兵多次到華中農學院、江南大學學習,與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簽訂了研究技術開發合同,就“即食鮮香鱔魚加工產品工藝及SC計劃”開展研發,研制攜帶便捷,保鮮味美佳肴,開罐開袋可食的休閑食品。目前該項技術已研發成功。
借力鄉村振興的東風,童國兵將以一個新時代新農民創業者的姿態引領合作社美麗鄉村建設,他規劃的圍繞湖北省黃鱔特色產業科普示范基地,構想建設中國鱔博物館、水鄉農事博物館、萬噸黃鱔及水產品加工廠、現代化農旅漁村、農旅休閑、服務中心等“二館一廠一村一中心”。一個以田園生活為主題的農家樂莊園將在他的下一個五年里建成,實現他的黃鱔產業振興鄉村夢。
|
|
|
|
資訊分類 |
 |
|
|
|
|